人的一生總結起來,擁有四種年齡:生命年齡、生理年齡、容貌年齡、心理年齡;



生理上的年齡,就是我們通常講的一個人的歲數,而心理上的年齡,則是指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度。人的生理年齡一般過了18歲就算成熟了。心理年齡就不一定了。如果一個人到了30多歲,40多歲甚至50多歲了,依然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,自私、自我、任性,那說明心理年齡還極其稚嫩。


所以心智不成熟,人格停滯于兒童期。這時候人的表現,為過度的情緒化自我化與對抗化。過度情緒化,會讓我們喪失理性;過度主觀化,會讓我們喪失判斷;盲目的悲觀會帶來絕望。而盲目的自信必然會給人生帶來災難!


在我看來,人生就是一團欲望的火?;鹂梢越o我們帶來能量、溫暖、希望、幸福,但也能帶來災難。所以,我們要學會駕馭欲望,鍛煉心智。



有人說,性格決定命運。其實所謂性格只是外在表象,真正幫你做選擇、直接決定命運的是心智。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度直接決定了他的高度,遺憾的是相對成熟的人鳳毛麟角,太不成熟的人卻比比皆是遠超想象。


古人云,三十而立,30歲是一道坎,經過青春的浮躁,開始迎接歲月的沉淀。


我覺得男人到了三十歲,無論事業、家庭如何,但從心理上一定要“斷奶”了,“三十而立”的“立”是指心智上的成熟,自立。這時應該明確地知道,自己是一個獨立的而且必須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要有支撐一個家庭的能力和毅力。


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自我成長,也就是走出童年的朦朧和混沌狀態,邁向成年的理智和清醒。這是個了不起的跨越。很多人一生都未實現這種跨越,他們貌似成人,有時也小有成就,但直到壽終正寢之際,其心理仍遠未成熟。



心智成熟的人,是一個人素質、道德的體現,舉止優雅,言談衣著得體且不浮夸。為什么我們如此仇恨?一個人群就是一個小社會的縮影,有的人心智健全,豁達,享受美妙的時刻,也有的,發泄各種情緒。是有多大仇多大怨,各種地域黑,窩里刀光血影。


所以說,一個國家文化進展與一個人成長相類似,需要不斷心智成熟過程。如何民眾的心智始終是沒長大的熊孩子,搞來搞去還是無法自我獨立思考和價值肯定,總是要用一種自我毀滅的狀態來吸引別人的關注和價值肯定,然后發展就會陷入循環。


那么問題來了,如何鍛煉自己的心智呢?有很多種途徑:



靠悟道,在佛教看來,修心就是在紅塵中鍛煉自己純潔的心智。人一般是經歷無數的苦難滄桑之后才開始修心,才能從中得悟,得悟才知道自己的不夠。當一個人什么都明白什么都開悟的時候,一定會有定力。佛曰:刀山火海,便是沃野千里。就是這個意思。


靠哲學,幾千年來,哲學家們都已經認識到,我們看到的不是生活的本來面目:我們看到的是被我們的期望、恐懼以及其他情感所扭曲的一個版本。蘇格拉底認為,如果你的心智清明而敏捷,終究會掌握到真理。不必上窮碧落下黃泉,或是做什么研究。真理是存在的,但你必須耕耘你的心智,才能掌握它。


舉個子例,瑜伽哲學中有馬車的寓言:


馬車代表一個人的身體;拉車的馬代表感情;車夫代表心智;乘客代表靈魂。寓言里說普通人的狀態是:車壞得無法收拾,馬發狂了,車夫喝醉了,乘客睡著了。而瑜伽就是用來修理馬車(身體),駕馭馬兒(感情),使車夫清醒(心智),最終喚醒乘客(靈魂)。


哲學和宗教,對心智的鍛煉,就像對身體的鍛煉一樣,只要找到自己能受用的,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。不過,它們真正的意義在于踐行,處處在在,起心動念,行為舉止的踐行。


斯科特·派克寫了一本書叫《少有人走的路》,就是鍛煉一個人心智的好書。什么是心智成熟?作者認為是愛和自律,這個總結還蠻受啟發的。自律的四個原則,推遲滿足感、承擔責任、忠于事實、保持平衡。而愛,是發自內心的熱情與投入關注。


回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,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。推遲滿足感: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,先苦后甜,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:首先,面對問題并感受痛苦;然后,解決問題并享受更大的快樂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,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。


斯科特·派克說,人可以拒絕任何東西,但絕對不可以拒絕成熟。拒絕成熟,實際上就是在規避問題、逃避痛苦。如果不及時處理,你就會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,人生承受更大的痛苦!

心智不成熟,看再多的勵志書也無濟于事,不可能成功。人想要成長,成長的本質是讓心智一點一點變成熟。 世界著名實業家、哲學家稻盛和夫說,人生的唯一目的就是修煉靈魂,使之在人生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高尚一點點。修煉的方向,應該有兩點:第一、心智的成熟;第二、財富的積累。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,你的事業,家庭,愛,友誼,等等,都是在修煉靈魂。如果靈魂得不到提升,那么你的后代,你的來生,會帶著你的業障,你舊有的模式,繼續輪回。

国产一级91无码乱码电影